4月29日,正是栽秧的繁忙季節,王志全安排了50多人忙著搶種。作為成都崇州市隆興鎮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職業經理人,他管理著1000多畝田地。完成合作社每年制定的生產計劃,王志全能分兩成收益,年收入8~9萬元。
  農業職業經理人是成都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創新的新鮮產物,其發源地崇州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已由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1000多人。它類似於建築業的承包商和工商業的職業經理人。當天,全國都市現代農業暨“菜籃子”工程現場交流會的嘉賓還參觀了王志全所管理的地區。
  在此前幾天,由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村經濟轉型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四川省社科院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以及中央農村工作的智囊們,聯合在崇州召開了對這一新鮮產物的課題研究。專家們將此定義為“農業共營制”。
  農業“CEO”涌現
  楊柳土地合作社成立於近年,當時村民以確權頒證後的101.27畝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以101.27畝二輪土地承包期剩餘經營權年限,每畝作價900元出資,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這也是全國第一宗農民沒有出錢,而是純粹以土地入股,併進行工商註冊的合作社。
  集中起來的土地如何經營是合作社能否長久發展的關鍵。當時,崇州市農機局職工周維松辦起了農機合作社。楊柳土地合作社就聘請周維松作為生產經理,指導農業生產。不過,周維松不收取分紅,只是在耕作時收取農機服務費,這成為農業職業經理人的雛形。
  3年之後,王志全接受聘請擔任了楊柳合作社的職業經理人。其分配機制是按照2:8比例與合作社分享生產收益。
  作為職業經理人,王志全負責這些田地的生產經營,一方面需要種植技術,另一方面則需要管理能力。楊柳土地合作社已經從100多畝發展到1500多畝,王志全將其分成4個經營小組,又安排了各組負責人,形成了自己的生產經營團隊。
  像王志全這樣的職業經理人已經批量涌現。目前,崇州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960餘人,其中農業職業經理人1460人,通過競爭上崗的有767人,初步建立起一支“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競爭性的職業經理人隊伍。
  前述課題組研究發現,由職業經理人經營的大春水稻種植平均每畝增產10%,生產資料投入與機耕機收成本下降15%,約90元(如果考慮到農戶生產的勞動力機會成本,下降幅度將達到40%以上)。
  創新農業經營體系
  崇州試驗的星星之火已在成都形成燎原之勢。目前,成都市已有農業職業經理人7903名。而當地政府連續出台政策助推這一創新快速發展。
  2012年以來,成都市農委等部門出台了關於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試行意見;成都市農委、財政局、科技局、人社局等出台了成都市農業職業經理人評價管理規定,建立起一套完整嚴格的考核管理體系。2013年,成都安排農民培訓專項資金1200萬元,其中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資金500萬元。
  創新帶來的可期前景以及良好政策的助推,加速現代農業人才隊伍建設。在解決誰種田和科學種田的同時,也催生了“一站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超市。不僅如此,隨著土地規模經營的擴張,職業經理人的現代經營管理,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農業品牌服務體系應運而生。
  顯然,崇州試驗與普遍的土地流轉有著顯著不同。首先社員是經營主體,農民對土地有控制權,種什麼農民說了算,而且社員有退社自由,農民獲得的是收益分紅而不是租金;土地合作社主要從事水稻、小麥、油菜等糧油種植,而土地流轉有的用於非糧生產,比如花卉苗木等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
  提供可複製經驗
  成都崇州的試驗正觸碰中國農業的根本瓶頸,吸引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村經濟轉型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羅必良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來做此項研究的正是它的可複製性。他們都來自湖北,希望通過對這一做法的研究總結,在自己家鄉進行複製。
  羅必良表示,就全國總體而言,30多年來,農業經營體制的“集體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經營”的大格局幾乎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動。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和農村土地與勞動力的快速流動,我國農業經營格局正面臨著重大變化。
  這個重大變化體現在:一是土地細碎化,幾乎沒有規模經濟性;二是農戶兼職化,農民已經不以農為主;三是勞動力弱質化,留守農業的勞動力更是呈現出老齡化與婦女化特征;四是農業副業化,農戶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比重大幅下降;五是生產非糧化。
  羅認為,崇州所探索和實踐的“農業共營制”,有可能是破解我國農業經營方式轉型的重要突破口,昭示著中國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方向。
  (原載《第一財經日報》5月28日第6版)  (原標題:成都試驗: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創新實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57ntov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